2019年11月20日上午11点,游泳学院在游泳馆会议室召开十一科大经验交流会,李娜副院长主持会议,参会师生就此次参会学习交流心得,以下是发言记录。
乔侨: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正处于研二开题阶段,参会期间选择听了一些相关的报告和沙龙,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了访谈和交流。这次参会让我了解了体育科学最新的发展趋势,学习了多种科研方法。在进行墙报交流时,丰富了运动训练学研究视角。
沈思佳老师:本次参会学习了体育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向高捷老师、程燕老师等游泳专家学习,拓宽了思路。了解了其他学校专家的研究领域。阅览了很多电子墙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研究寻找方向。
袁月: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报告,参加专题口头报告,学习专家学者的演讲。在与众多参会人员的交流中对上海体育学院师生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印象较深,逛体育产品的展览中体会到了科技助力体育的蓬勃发展。
陈洁星博士:除了听报告学习,还了解了众多体育院校的热点研究方向,例如上海高校的研究方向往大众健康转移,上海体院主办期刊《运动与健康》评上sci和ssci源于研究关注点的转变。
高捷老师:本次体育科学大会,参与的学生更多了,更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参与群体的年轻化发展,年轻的学者开始成为科研主力,北体参会团中学生的占比也很高。但暴露出的问题有竞体体育学科选题的局限性,选题单一化问题突出。游泳学院的论文主要是国家队运动员的技术分析、针对有限器材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的实验。与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不同,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学生更适合跨学科方向的研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导师层面拓宽学生的研究方向。建议学院增加对实验器材的使用批准,鼓励更多学生进行科研。中国游泳学院应该齐心协力找研究方向,打造特色专攻方向,需要后期加大投入,例如当前热门的奥运备战课题。应该鼓励年轻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拓宽研究领域,包括派遣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十一科大高水平的专题报告并不多,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层次。
李院长:我听了许多报告,也发现研究方向偏窄。运动训练方向的论文主要是高水平技术分析。 我听的其中一篇有关体育外交,大家要拓宽思路,多将游泳与其他方向研究结合。 再如胡杨老师的运动处方,康复方面的训练可以与游泳结合。建议我们的年轻教师多投国际期刊和会议。增加学院教师生调研机会,找专家访谈。游泳学院师生应该积极准备下一届科大的科研。做到统一思想,增加创新点,统一部署。建议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利用学校资源,拓展思路。
徐炯博:我在与其他体院的师生交流中发现,于北体学生拥有国家队的科研平台不同,其他学校的关注点更多在于游泳对慢性病的治疗、对健康的促进而不在竞技体育。需要多增加对其他领域的理论进展,拓展思路。
鲍凯:本次参会我更多关注于学习科研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面。我院四名学生的专题都是关于游泳技术优化方面。可以考虑在今后的研究中改变研究目标人群。
李美慧:我体会到大数据方面的研究更多,而如何挖掘、运用数据是关键。数据层面的分析最后要落实到实践。在国家队服务方面,对所得数据的应用方面困难较大,难以对运动员施加干预。研究生的科研的多学科的融合,例如体能就包括生理生化等多学科领域。对比田径更成熟的科研环境,游泳科研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需要突破运动学分析。
王新磊:作为康复系转游泳方向的研究生,我的参会论文是有关生理生化方面的。本次参会我将学习重点放在了体能训练进展、训练学理论发展、运动促健康前言和新科技助力体育等方面。学习感悟颇丰,特别是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引起了我的兴趣。例如vr在训练中的应用、智能训练设备的设计等。我会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刘旭蕊老师:做个总结,本次参会文章体现出研究方向偏窄。但作为游泳学院的师生,游泳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们目前正承担奥运备战的任务,所以游泳训练要继续研究下去。在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丰富、创新。拓宽研究领域的问题,可以从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学习英美的发展路程。英国全民健身协会建立的全国体育框架构建值得我们学习,加上国家体育总局的改革发展,我们可以顺应潮流增加对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方向的选题。关于参会体会,我看到几位院士汇报了信息科技发展、生活形态转变、体育人文结合,科技助力体育等方面的文章,感触颇多。热点沙龙这种汇报新形式对增加了学术讨论氛围,能发现很多研究的方向,建议学院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考虑沙龙的方式。最后,以后我们的学生注意参加学术会议的规范,希望师生积极准备两年后的十二科大。
会议还选举了学院优秀参会代表,将于11月底参与学校汇报。
中国游泳运动学院
2019年11月20日